text.skipToContent text.skipToNavigation Loading
確定要從收藏清單中刪除已選的產品?

【生活醫學—簡介】在生活用中西合璧的方式調理身心!

317 瀏覽
分享

*本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,詳情請諮詢專業人士意見。

healthChannelImg

中醫與身體健康


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國家,生活醫學的概念都一直紮根於歷史中。亞洲的太極、氣功早已流傳到西方國家,背後的五行、中醫的理念與西方的生活醫學息息相關。近年來,「禪武醫生活醫學」開始興起,以中國禪學養生文化為基礎,融合西方生活醫學的理論,例如鼓勵全穀物和植物性蛋白質的餐單,提倡練習中國傳統功夫以提高每日的運動量,運用襌武特色的呼吸法和內養功去達到紓緩壓力的效果。研究發現,禪武醫生活醫學有效改善初期認知障礙或自閉症人士的認知功能(如認知靈活性和記憶功能)和心理健康(如壓力知覺)。可見,生活醫學或能中西合璧,相輔相成,以不同的文化、知識全面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
西方的醫通常著重於短期內處理表面症狀,而中醫則更傾向於縱觀整體,關注身體各臟腑的整體協調。中醫認為情志是人體對外界環境一種中性的心理反應,如果情緒長期被壓抑或過極,情志活動就會出現異常,導致體內氣血陰陽失調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不同情志會直接影響氣的運行4,長期憤怒使氣往上行、思慮導致氣鬱結不通等。過極的情志同時也損害五臟的功能。「怒傷肝,思傷脾,喜傷心,悲傷肺,恐傷腎」,憤怒導致頭痛,擔憂減低食慾,悲傷或令呼吸淺促。我們多觀察身體上的反應,會更容易認識、感受自己的情緒。

為了調理身體和情緒,西方的生活醫學提倡六大支柱,包括睡眠、壓力管理、運動、飲食、社交和避免高風險物質。而中醫的情志護理呼應著這些支柱。中醫主張調養精神,天人合一,配合自然界四時的變化,採取不同調養精神的方法,如春天時應晨起散步,夏天避免憤怒,秋天應早睡早起,冬天要特別維持安靜的內心。《黃帝內經》同時指出了「悲勝怒」、「恐勝喜」、「怒勝思」、「喜勝憂」、「思勝恐」,以五行生剋原理來調節情志。以理性思考去面對、處理恐懼(思勝恐);恐懼則可以避免我們過份開心,心氣渙散(恐勝喜)。「以情勝情」是中醫消化情緒的傳統方法之一。

中醫的草本茶療


中國文化一貫重視在生活中調理身心,希望達至祛病長壽。中國的養生哲學和西方的心理學說互補相生,豐富了生活醫學的多元性。

© 2024 Mannings All rights reserved
The Dairy Farm Company, Limited 牛奶有限公司